別讓陽光偷偷傷了你:歐美戶外達人的防曬穿搭心法

 在陽光明媚的日子裡,無論是散步、野餐、健行,還是在海邊度假,都是讓人感到愉悅的戶外活動。然而,許多人經常忽略了陽光所帶來的潛在風險。紫外線(UV)雖然看不見、摸不著,卻是造成皮膚老化、曬傷,甚至誘發皮膚癌的「隱形殺手」。因此,無論你在戶外停留的時間長短,學會如何有效防曬,是保護肌膚健康的重要課題。


不少人以為「擦防曬乳就好了」,但實際上,防曬的完整策略遠不止如此。來自美國加州的戶外攝影師艾蜜莉(Emily)曾分享自己的經驗:「我以前總覺得擦了SPF 50的防曬乳就萬無一失了。但幾次野外拍攝下來,我的臉和手臂還是被曬傷。後來我才明白,適當的穿著和防護習慣才是長時間防曬的根本。」

首先要談的是穿著。選擇正確的衣物,是許多皮膚科醫師首推的物理性防曬方式。比起一直補擦防曬乳,不如一開始就穿對衣服,為皮膚築起第一道防線。

儘量選擇輕薄、透氣但遮蓋範圍大的衣物,如長袖襯衫與長褲。乍聽之下可能覺得「很悶」,但實際上,適當材質的衣物不但不悶熱,還能有效阻擋紫外線。例如,淺色亞麻襯衫雖然涼爽,但通常防曬力有限;反而是深色棉質長袖或標有UPF(Ultraviolet Protection Factor,紫外線防護指數)的專業防曬衣,防護效果更佳。有研究顯示,牛仔布的長袖襯衫可提供約SPF 1700的防曬力,而一件普通白色T恤僅有約SPF 7,差異驚人。因此,防曬的重點不在「穿得多」,而在於材質密度與顏色深淺。

除了衣服,眼睛的防護也常被忽視。許多人戴墨鏡只是為了遮陽或搭配造型,但一副具備真正UV防護功能的太陽眼鏡,其實是「護眼利器」。購買時務必確認鏡片是否標示可阻擋100% UVA與UVB射線。不要以為顏色越深就越防曬,有時深色鏡片反而因瞳孔放大、未過濾紫外線而造成更多傷害。來自科羅拉多州的登山愛好者馬克(Mark)就曾因配戴無UV防護的太陽眼鏡,導致角膜輕微灼傷,眼睛刺痛數日。自從改戴UV400等級、包覆性更強的運動太陽眼鏡後,他就再也沒有出現不適症狀。

接著是容易忽略的頭部與頸部防護。帽子看似簡單,實則效果驚人。選擇帽沿寬大的款式,能遮蔽臉部、耳朵與脖子,提供更全面的保護。相比之下,棒球帽僅遮住前額,耳朵與頸後仍暴露無遺,防曬效果有限。若你偏愛草帽,記得選擇編織密實的款式,避免太多孔洞影響防護力。

腳部同樣不能忽視。夏天許多人習慣穿涼鞋甚至打赤腳走在沙灘上,但腳背長時間曝曬也容易曬傷。建議穿著包覆性較強的帆布鞋,若穿拖鞋或涼鞋,務必記得在腳背與腳趾上擦上防曬乳,保護這些經常被遺忘的部位。

當然,穿戴防護並不代表可以完全不擦防曬乳。兩者搭配使用,才能達到最完整的保護效果。來自佛羅里達州的護理師凱瑟琳(Katherine)每天通勤時會騎自行車約20分鐘,她的防曬策略是一件UPF運動外套加上在臉與雙手塗抹防曬乳。「佛州的太陽一年四季都很毒,我這個搭配是多年來實戰下來的標配組合。」

如果你打算去海邊或泳池,更要注意:乾的衣服比濕的衣服防曬效果好。因此,戲水後如果衣服已濕透,記得更換或盡快擦乾。穿著專業的速乾防曬泳衣或水上活動服,也能有效避免曬傷。


最後也是最基本的一點:善用陰影,避免曝曬於烈日之下。無論防護再周全,陽光最強烈的中午時段(約上午10點至下午2點)仍應盡量避開,或在遮蔭處休息。像是在公園找棵大樹、海灘上使用遮陽傘,或是準備輕便可折疊的遮陽布,都是簡單但實用的選擇。

總結來說,防曬不是單一的行動,而是一種生活習慣的建立。從衣著、配件、產品選擇到作息安排,每一個細節都能為皮膚健康加上一道防線。下次出門時,別忘了學學馬克、艾蜜莉與凱瑟琳,提早準備、全方位防護,讓陽光不再是敵人,而是你能自在享受的生活背景。



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