當陽光灑落在前院草地上,樹影搖曳,孩子們赤腳奔跑、笑聲四起,這就是夏天的樣子。而在這個充滿活力的季節裡,如何讓孩子們愛上閱讀,成為不少歐美家庭共同思考的課題。比起過去只有紙本書與圖書館可選的年代,如今的親子共讀方式早已突破想像。對有些孩子來說,書本不再是唯一的故事入口,數位媒體、聲音故事、戶外場景創造……都可能成為點燃閱讀熱情的起點。
美國愛荷華州一位三個孩子的母親Emily分享,每到暑假,家中最令人期待的不是出遊,而是打造屬於他們的「閱讀樹屋」儀式。孩子們會在後院的樹屋中鋪上毯子和枕頭,把借來的新書一本本排好,一坐就是一下午。她說:「我們不是要求他們讀完什麼書單,而是讓閱讀成為他們自己渴望的事情。」
事實上,根據美國圖書館協會的研究顯示,暑期閱讀活動對孩子有明顯益處,包括促進長期閱讀習慣、吸引平時不太閱讀的孩子參與、減緩學習能力在假期的流失,以及激發探索世界的興趣。然而,要讓孩子主動拿起一本書,光靠說教是遠遠不夠的。當今的孩子身處於電子產品環繞的時代,學會讓書籍與這個時代的生活節奏接軌,是家長更重要的任務。
一種被越來越多家庭採用的方式,是善用電子圖書資源。不少地方圖書館已經提供免費的電子書、電子漫畫與互動繪本,只需一張圖書證與簡單註冊,即可下載到平板或手機上閱讀。對於不愛傳統紙本閱讀的孩子而言,在熟悉的數位設備上滑動頁面,反而更能吸引注意力。來自紐約布魯克林的單親爸爸Jordan說:「我七歲的兒子對平板簡直是天才,但他不愛坐下來翻書。自從我讓他試試帶動畫的互動繪本後,他主動每天要讀兩本。」
聲音故事的流行,也讓「耳朵閱讀」成為暑假期間的新選擇。很多免費的兒童故事播客(Podcast)不僅內容多樣,聲音演繹更生動有趣。有些甚至是由孩子自己創作與朗讀的故事,讓年紀相仿的小聽眾特別有共鳴。像英國廣播公司(BBC)的《CBeebies Bedtime Stories》就是許多家庭床前故事的首選,而由茱莉安德魯絲與女兒共同主持的《Julie’s Library》也深受喜愛,故事中還有豐富的音效與配樂,讓整個體驗宛如戲劇演出。
如果孩子對家中書架的內容感到乏味,不妨將閱讀地點轉移到戶外。美國不少城市開始設立「故事步道」(StoryWalk)——將繪本頁面分解並裝置於公園步道上的展示架,一邊散步一邊閱讀的方式,不僅增添趣味,也鼓勵身體活動。即使社區尚未設置這類設施,也可以仿效這個想法。像洛杉磯的媽媽Heather就曾在社區裡發起「散步故事日」,她用膠帶將兒童書頁貼在鄰里圍欄與燈柱上,讓經過的孩子能停下來一起讀一段,並鼓勵他們在家畫出續集內容貼回去。
對某些家庭而言,實體圖書館的資源依然不可取代。當地圖書館若有提供「路邊取書」(curbside pickup)服務,家長可事先在網上選書並預約取書時間,不需入館即可輕鬆借書。位於德州奧斯汀的母親Rachel表示,這樣的安排讓她不必擔心帶著兩個學齡前兒子奔波圖書館,又能維持穩定的閱讀輸入。
而若孩子還未建立起對書的偏好,讓他們參與書本選擇的過程也至關重要。許多城市都有免費的小型社區圖書站(Little Free Library),這些像鳥屋一樣的小書屋通常設在街角或人行道旁,任何人都可以免費取書或放書。紐澤西的八歲女孩Lily某次在小圖書屋中找到一本關於動物收容所的繪本,深受感動,回家後甚至決定製作一本自創小書描述自己想開的動物醫院。這也引導出另一個值得家庭實踐的活動:自己動手寫書。用幾張畫紙與蠟筆,孩子可以畫出屬於自己的故事與插圖,不僅鍛鍊語文表達,也在創作過程中找到樂趣。
此外,與遠方親友共讀,也能讓「故事時間」變得更具情感連結。像加拿大溫哥華的祖母Linda,每週會與孫女透過Zoom共讀一本繪本,輪流翻頁講述故事,有時甚至邀請小孫女講一段她自編的故事。這樣的互動不僅補足因距離而產生的疏離,也讓孩子更願意開口說故事,進一步鞏固語言能力。
當然,若孩子正處於情緒波動期,閱讀也能成為撫慰情緒的「小避風港」。美國威斯康辛大學的心理學家指出,建立一個固定的「閱讀角落」,能讓孩子在感到不安時有一個熟悉、安全的空間。像用柔軟的地墊、抱枕與喜愛的娃娃圍出一小塊屬於閱讀的天地,搭配熟悉的書本陪伴,就能讓孩子在情緒風暴中獲得片刻寧靜。
最重要的是,家長自身的態度往往是孩子閱讀習慣的關鍵。無論是每天睡前的故事時間,還是週末午后的共讀時光,當孩子看到大人樂在其中,他們自然也會被這份熱情感染。畢竟閱讀從來都不只是認字與知識的累積,它更是一種共享時間、培養想像與建立親密連結的方式。
在這個科技與自然並存的暑假,不妨給閱讀多一點空間與可能。無論是紙本還是聲音、戶外還是虛擬,只要孩子能在故事裡自由徜徉,那就是一個值得記住的夏天。
留言
發佈留言